close
若將價值高估的傾向應用在創意及觀念上,就會產生作者所謂的"非我族類"( The Not-Invented-Here Bias: Why “My” Ideas Are Better than “Yours”)的現像.簡而言之,就是"我"的想法一定比"你"的好.試想在開會時,針對某項產品或難題無法解決時,你突然提出一個比老闆提的更好的想法,但老闆聽了心理雖然認同但默不作聲,最後拐彎抹角了一圈後老闆決定的解決方案正是你方才提的概念,但此時卻變成老闆的idea,是的,因為大家都會覺得自己想出來的方法最好,高估自己的方法,或者我不同意你的意見,是因為我還沒想出更好的方法。(在台灣,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最大的二個政黨,對於彼此的政策,總是為反對而反對,總是覺得自己的政策最好,完全不是以人民褔祉為出發點,實在是台灣人的悲哀。)
這種不理性的行為基本上算各有利弊,好的是你會更投入自己的工作及思索更週全的作法,壞處是,完全以自己為中心,可能會因此勿視別人的想法及創意,使自己處於更不利的競爭地位。
<有仇必報>
看過電影重案對決(Law Abiding Citizen)嗎?
劇情是描述男主角遭逢意外,二個歹徒闖近家裡,在他面前殺死妻兒。但是他卻遇上一個只求績效的檢察官尼克,尼克為了不要有敗績,決定跟歹徒協定認罪協商,一個歹徒判處死刑,另一個卻只要坐三年牢。克萊德憤恨地看著歹徒開心的離去。十年後,克萊德展開復仇之路....,我自己還蠻喜歡看這一類的電影,對於復仇的題材總是可以吸引很多人,復仇是一種很複雜的情緒,但不可否認的,復仇的行為對於維持社會安定上,必然具有一定功效,試想如果你試圖傷害別人而不必受到司法的懲罰,總是會想到被害人是否會展開報復,
作者透過實驗去了解人類在"有仇必報"的行為,當人們在決定懲罰加害人時,會在腦部帶來"愉悅感",其結果顯示出,不惜付出代價來懲罰別人的背判,是有其生物學上的依據。舉個例子來說,當我們看到電影或小說上,主角被陷害後,最後展開報復成功,我們是不是也會感到相當振奮呢?生活、工作上,總是會遇到令人忿恨不平的事,總會有人想要報復或反將一軍,但,就像電影情節一樣,衝動的忿怒總是會誤事,惟有冷靜下來仔細規劃,才能有機會"復仇成功"。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